您好,歡迎來到德德沐農業文庫共享網 (下載更清晰,上傳賺農幣,請收藏本網站!)
當前位置:首頁 > 精選文章 > 馬鈴薯晚疫病介紹與防治
馬鈴薯晚疫病介紹與防治
編輯:蓁蓁 類別:蔬菜 瀏覽量:414 發布日期:2023-10-08

馬鈴薯晚疫病介紹與防治

馬鈴薯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與總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單產水平較低且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馬鈴薯晚疫病具有暴發性和毀滅性,是馬鈴薯生產過程中最具威脅的真菌性病害之一,在我國馬鈴薯主產區幾乎常年發生。據統計,馬鈴薯晚疫病一般可導致馬鈴薯減產20%80%,甚至引起絕收,嚴重制約了我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國外研究統計,晚疫病可造成每公頃種植面積 6 t 的損失。由于晚疫病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因此做好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控,對馬鈴薯的安全生產、促進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病原菌致病疫霉)

馬鈴薯晚疫病的致病菌為致病疫霉,屬卵菌門(Oomycota)鞭毛菌亞門卵菌綱(Oomycetes)疫霉屬(Phytophthora),起源于墨西哥中部,為異宗配合卵菌存在A1A2和自育型三種交配型。

致病疫霉的孢囊梗頂端形成并附著孢子囊產生游動孢子、卵孢子進行有性繁殖、菌絲用來侵染葉片,這些共同工作使致病疫霉有效侵染馬鈴薯。其中致病菌由密集的孢子囊柄組成,攜帶著檸檬形狀的孢子囊,具有超強殺傷力,給馬鈴薯生產帶來毀滅性危害,致病疫霉由此成為了重點研究對象。

二、危害特點和識別

馬鈴薯晚疫病主要危害馬鈴薯葉片、葉柄、地上莖和地下塊莖。主要發生在馬鈴薯開花前后,有些晚疫病嚴重的地區甚至全生育期都有可能發病。在田間識別晚疫病,主要看葉片。發病初期,葉尖或葉緣出現暗綠色水漬狀斑點,天氣潮濕時,病斑迅速擴大,邊緣生出一圈白色稀疏的霉狀物,葉背尤為明顯。嚴重時病斑擴展到主脈和葉柄,致使葉片萎蔫下垂,最后整個植株變為焦黑,呈濕腐狀。莖部受害,初呈稍凹陷的條斑,氣候潮濕時,表面也產生白霉。

馬鈴薯早疫病和晚疫病.jpg

薯塊受害時形成淡褐色或灰紫色不規則病斑,稍微下陷。病斑下的薯肉呈深度不同的褐色壞死。病薯很容易發生并發癥,往往被其它病菌侵染而軟腐。薯塊在田間、倉庫發病,也可以在田間被侵染而入庫后大批腐爛。

三、傳播途徑和循環侵染

馬鈴薯晚疫病是一種流行性病害,感病種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以菌絲在貯藏塊莖和廢棄塊莖內越冬,如果種植感病的種薯,多數種薯失去發芽能力或在出芽前腐爛。病薯作為種薯播種后,多數直接腐爛在土壤中,少數可發芽并長成病苗,成為中心病株。當氣候條件適宜時,中心病株上形成孢子囊,隨著空氣和雨水擴散,通過葉片的氣孔和傷口侵染周圍植株。孢子囊落入土壤,則可以借水流在地下擴散,侵染其他薯塊。病原菌通過有性生殖產生卵孢子,卵孢子有堅硬的細胞壁,可以在土壤中蟄伏幾個月甚至數年。待環境條件適宜時,卵孢子萌發,直接侵染薯塊。此外,農事操作等人為活動也可以導致病原菌在田間的傳播。在環境條件適宜時,馬鈴薯晚疫病不到一周就可以完成一次侵染過程,同一生長季里再侵染可多次發生,因此晚疫病非常容易流行成災。

四、發病因素

1、品種抗病性的因素

在大田生產中,晚疫病發生程度的輕重和抗性是基礎。因此播種時要選擇適宜抗病品種,比如莊薯3號、隴薯5號、隴薯7號、天薯11號等中晚熟品種。

2、溫度、濕度的因素

晚疫病發生要求高濕、涼爽的氣候環境。一般情況下如果田間冷涼且濕度過大,尤其是溫度在1222℃,田間濕度達到70% 以上時,馬鈴薯晚疫病菌極易發生蔓延。病菌孢囊梗形成要求空氣相對濕度不低于85%,濕度90%以上,適溫時多直接萌發,萌發及侵染均需要水滴,因此,雨水或濕度是影響其流行的關鍵因素。

在降水正常、溫度正常的年份,晚疫病輕度偏重發生;在降水偏多(年降水量在750800 mm)、溫度偏高的年份,晚疫病中度至中度偏重發生。

3、密度、栽培方式的因素

播種密度在30003500/ 667m2,正常年份顯病早后期發病重。播種密度在2 0002 500 / 667 m2,溫濕度正常年份,生長期發病相對較輕。平地散播種植比雙籽雙壟播種發病程度較重。同時施用氮肥過多的田塊容易發病,科學增施磷鉀肥,可降低病害發生的程度。

4、種植戶對本病的不重視

種植戶同一品種連年種植,不及時更換,甚至有個別農戶采用自留種、帶菌種,這無疑增加了馬鈴薯晚疫病發生的幾率。種植戶的栽培管理不科學也是發生晚疫病的原因,管理上松散粗放,對晚疫病缺乏足夠的重視,常常不能早發現早治療,因此造成病害大發生。更有甚者不能及時發現病株并進行拔出,導致病菌隨雨水大量繁殖擴散。

五、防治措施

1、農業措施

1)選用抗病品種

選用抗病品種是防病的關鍵措施,應選抗病或高抗晚疫病的品種進行播種,能有效減輕病害發生。

2)實行薯塊消毒

切刀消毒?? 用刀切塊莖時,必須準備兩把刀,兩把刀要用75%酒精或0.1%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0 mi n,交替使用。

薯塊處理? 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g+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g,加少量細土混合攪拌均勻后,拌50kg切后的薯塊,對晚疫病、莖基腐病都有良好的防治。

3)種植密度要適宜 播種時,根據品種特性、生育期、抗病性,合理選擇種植密度。抗病性較強的品種,栽植密度3 500/ 667m2左右;抗病性弱的品種,栽植密度2 500 / 667 m2左右,這樣可以改變植株間的通風透光環境,減小田塊內的濕度、溫度,降低病害發生。

4)合理倒茬輪作? 播種馬鈴薯的田塊,2 年不能重播馬鈴薯,而要選擇其他茬口的田塊,如播種小麥茬、玉米茬、油菜茬。同時還要防止大面積連片種植,以防病害擴散蔓延。

5)加強田間管理

在馬鈴薯生長的不同生育時期,要及時進行田間管理。在苗期要及時拔草、松土,改善土壤通透性;在分棵期要及時培土、施追肥;在開花、薯塊膨大期要及時摘心、打杈,生長過快的植株或旺長的植株要及時用土壓蔓,減少營養生長,加快生殖生長,促進塊莖迅速膨大。生產中均衡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和微肥,增強植株抗病性,減輕病害發生。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綠色無污染,不會產生環境污染,而且不會產生抗藥性,是替代化學藥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重要途徑。當前對馬鈴薯晚疫病的生物防治主要有兩種途徑:生防細菌和植物源農藥。

生防細菌

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桿菌、嗜線蟲桿菌對馬鈴薯晚疫病具有較好防治效果。木霉菌株HNA14HNA12及黑附球菌XF1菌株的代謝物,能夠顯著地抑制馬鈴薯晚疫病菌的生長,明顯降低病害發生率。李繼平等研究發現生防菌劑寡雄腐霉可濕性粉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可以達到73.76%

植物源農藥

陳亞蘭、饒孝武等通過大田試驗研究表明丁子香酚對馬鈴薯晚疫病的平均防治效果與化學殺菌劑抑塊凈、克露、銀法利等相當,但成本明顯偏低,而且未發現其對馬鈴薯生長發育及商品性有不良影響,安全性較高。

3、化學農藥防治

平均氣溫達到15 ℃左右,有23天陰雨天等高濕條件,及時搶晴噴施預防藥劑,預防病害。用亞磷酸-氫氧化鈉鹽500倍液噴施作物對馬鈴薯晚疫病有較好預防作用,也可用72.2%霜霉威懸浮劑、70%乙膦·錳鋅濕性粉劑、75%百菌清濕性粉劑等藥劑預防。

在病害初發生時,可選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00倍液、62%乙磷鋁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甲霜鋁銅可濕性粉劑700800 倍液、40%氟硅唑20002500倍液或25%戊唑醚菌酯20002500倍液或烯酰·唑嘧菌40-60ml/畝進行防治,連續噴施3次,間隔710 d1次。

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是一項系統的農業工程,片面地強調某種防治措施是不足取的,我們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采取調整種植結構,合理布局抗病品種的源頭區治理措施,再利用預警預報指導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的綜合防治方法。?

參考文獻

1、陳永瓊? 馬鈴薯晚疫病發病機理及防治措施[J].? 南方農業, 2018, 012(011): 39-40.

2、徐進,? 朱杰華,? 楊艷麗等.中國馬鈴薯病蟲害發生情況與農藥使用現狀[J].中國農業科學, 2019, (16): 2800-2808.

3、劉云美,柴體真,張國京 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與防治[J] 云南農業 2021.08 55-56

4、孟德斌.黑龍江省高緯寒地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與防治[J]. 農民致富之友,2018(5):140.

5、劉冠求,崔亮,萬博等,馬鈴薯晚疫病的流行規律與防控措施[J] 園藝與種苗 2021,41(04):89-90.

6、張小燕,馬玉林,孫全花? 馬鈴薯晚疫病綜合防治技術研究? 甘肅科技縱橫 2021 50(07) 17-20.

7、閔凡祥,郭梅,高云飛,等.5種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分析[J].中國馬鈴薯,2012,26(1):36-39.

8.呂文河,敖翔,呂典秋,等.2013~2015年黑龍江省馬鈴薯晚疫病菌群體結構研究[J].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8,49(1):19-26.

9.Nowicki,? Marcin.? Potato? and? Tomato? Late? Blight? Caused? by? Phytophthora? infestans:? An Overview of Pathology and Resistance Breeding[J]. Plant Disease, 2012, 96(1): 4-17.

10.KHAVKIN EE. Potato late blight as a model of pathogen-host plant coevolution[J]. 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15623):408-419.

11.Drenth AJanssen E MGovers F. Formation and survivalof oospores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J.Plant Pathology2010441):86-94.

15.Jansky S HJin L PXie K Yet al.Potato production and breeding in ChinaJ.Potato Research2009521):57-65.

網站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提供的的資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并不代表“德德沐農業”的立場或觀點。出于為網友提供更多資訊為目的,本網站所發布的部分文章內容及圖片來自于網絡。文章及圖片內容若涉及到版權著作權等問題請及時與“德德沐農業”取得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聯系方式:發送郵箱到dedemu@139.com郵箱或與網站客服聯系。

相關推薦

懸賞問答

標題:

類別:

問題描述:

圖片上傳:

選擇圖片

懸賞農幣數:

微信掃描二維碼進行支付
0.157057s
大小单双app